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虽已圆满闭幕,但余音绕梁,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新时代“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”的激昂乐章。“工匠之光”,不仅要闪耀在顶尖技术的突破瞬间股票配资资讯平台,更应普照于千行百业的平凡岗位,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。立足甘肃这片底蕴深厚、正在奋力追赶的热土,如何让这束光芒穿透时空,生生不息,照亮现代化建设的征途,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。
甘肃,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传统文化宝库,从来不乏“工匠精神”的基因。从“共和国长子”时期产业工人的艰苦奋斗,到今天在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创新突破;从源远流长的敦煌艺术、彩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传承,到现代农业、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的精耕细作,陇原大地上始终跃动着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灵魂。这份精神,是甘肃面对新发展格局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财富和独特优势。
然而,要让“工匠之光”永放光芒,不能仅靠个体的自觉与坚守,更需要一片适宜其生长、繁茂的“沃土”。这要求我们必须将工匠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,系统谋划,久久为功。
首先,要厚植培育工匠的“文化土壤”。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文化,扭转“重学历、轻技能”的观念。通过媒体宣传、事迹报告、技能展示等形式,让大国工匠、陇原名匠的故事家喻户晓,让“技能成才”的道路同样受人尊重、令人向往。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中,应融入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,让他们从小懂得“一技之长”的价值,在心中埋下热爱劳动、崇尚技能的种子。只有当工匠精神成为一种社会风尚,才能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投身技能报国的行列。
其次,要构建成就工匠的“制度阶梯”。工匠的成长绝非一蹴而就,需要清晰、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。甘肃应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、使用、激励和保障机制。打破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称之间的壁垒,让技能人才在职称评定、薪酬待遇、社会地位上与专业技术人才、管理人员享有同等机会。同时,要针对省内重点产业、特色产业(如集成电路、新能源、文化旅游、中医药等),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技能标准体系和荣誉表彰体系,让每一位潜心钻研的工匠都能看到希望、得到认可、获得回报。
再者,要搭建赋能工匠的“创新平台”。工匠之光,贵在创新。要积极为工匠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。一方面,要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、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,发挥其“传帮带”的辐射作用,让绝技绝活得以传承,让创新火花持续迸发。另一方面,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,鼓励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、应用型本科高校共建产业学院、实训基地,实现“教学”与“生产”的无缝对接,让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产业升级的需求。第三届大国工匠论坛正是一个绝佳的高端交流平台,甘肃应借此东风,加强与兄弟省市的经验互鉴与技术合作。
最后,要营造关爱工匠的“暖心生态”。让工匠之光永续,离不开对技能人才实实在在的关怀。要在落户、住房、子女教育、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,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,让他们能够安心、舒心地扎根甘肃、奉献甘肃。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,让工匠们敢于挑战尖端技术,勇于攀登行业高峰。
“心心在一艺,其艺必工;心心在一职,其职必举。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甘肃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支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。让我们以第三届大国工匠论坛为新的契机,以更大的决心、更实的举措,深耕工匠文化股票配资资讯平台,健全工匠制度,搭建工匠平台,优化工匠生态,让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陇原大地蔚然成风,让璀璨的工匠之光,照亮甘肃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磅礴的甘肃力量!(张小芳 王莹)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